未來城市,設計賦能
發布時間:2022-10-31 14:00:05
瀏覽次數:
作者:F
近日,ARCHINA建筑中國編寫的第一本室內設計專輯《室內中國》正式發售。依托理性的建筑視角,本書從ARCHINA建筑中國全媒體矩陣平臺上的上千份樣本中甄選出80多個優秀作品,類型涵蓋辦公、餐飲、休閑娛樂、酒店民宿、商業零售、人居、文化教育、展覽展示等。來探討科技賦能創意、可持續創意、城市更新、交互創新體驗等新理念。
本書是ARCHINA 建筑中國編寫的第一本關于室內設計的圖書,依托理性的建筑視角,精選眾多優秀的室內設計案例,呈現這些年室內設計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與變化。身處設計行業,我們是城市發展的參與者和建設者。我常說,用未來的眼光看現在,未來我們生活的城市會如何發展,未來的城市需要什么樣的設計,如何令城市與人共同成長,是城市建設者們應有的思考。
中國的室內設計行業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從蹣跚學步到步履矯健,經歷了從探索到有序發展的過程。近些年,隨著國力強盛,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民眾的審美日益提高,人們對美學、對設計的認知和需求日益增長。
01 科技賦能創意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數字技術正在越來越多地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并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各行業創新。 這些年,我和我的團隊越發意識到數字化對設計的巨大推動力。我常常思考,未來的設計如何順應數字時代的發展,通過數字化助力設計價值實現的同時,降本增效,讓設計為大眾、為行業、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我認為設計與科技本應是一種共生關系,科技是促進設計行業成長的重要推手。在科技的推動下,先進的創意設計軟件和數字媒體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延展了創意的可能性,令設計更大膽、更富有想象空間,煥發出越來越多的活力。 基于用戶大數據行為研究、空間智能分析及趨勢研究,能夠實現對客戶需求的精準和前瞻性洞察,幫助設計師為客戶帶來更具價值的空間;在效率層面,通過數字技術的加持,可以解決設計過程環節復雜、易出錯、不好管控的問題,設計流程的順利推進、交付管理的完善標準等,都需要數字化的助力。 02 可持續設計 與其他行業相比,建筑產業鏈的碳排放量占比相對較高,可以說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部分。作為設計師,我們是城市美好空間的締造者,在創造美的過程中,更應該關注城市的未來和可持續發展。我認為好的設計分三個層次:首先要做好看、實用的設計;其次要做能創造商業價值的設計;最高層次是綠色低碳、可持續的設計。
如何從設計全生命周期出發,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的室內空間,實現碳中和目標下的可持續設計,是城市建設者們應該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根據這些年對可持續設計的探索和研究,我和我的團隊發現,在設計的全生命周期中,依托綠色低碳材料、模數化設計、能源效率指數等大數據分析,建立系統化的可持續設計行業標準,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設計從業者進行可持續設計的推進和落地。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設計師應通過可持續、人性化、親生命的設計策略,在有效控制增量成本的同時,選擇低碳、節能的材料營造舒適合理的水、聲、光、熱環境,并通過智慧運營達到項目全周期可持續發展。當然,我們還應結合精神、人文、美學、在地性等多種因素,深入了解使用人群的工作和生活習慣,真正打造減碳并兼顧美學及活力的可持續空間。
03
城市更新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進程突飛猛進,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帶來人口和產業聚集,城市密度不斷增加導致可用空間緊張;近幾年,隨著經濟的增速放緩,城市發展逐漸從“擴大增量”轉變為“優化存量”。 面對復雜多樣的市場狀態以及產業結構、人口結構等方向的宏觀調整,城市中大量已建空間顯現出產業衰落、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空間老舊等問題,亟需更新才能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
因此,設計從業者不僅要從城市發展出發,充分尊重歷史與人文,還應關注社會產業結構升級,分析與洞察當前使用者的深層需求,積極擁抱新趨勢;以空間功能轉換為載體,以場所精神營造為手段,以可持續發展為頂層目標,用設計架設一條連接現在與過去的橋梁,為未來城市和人們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
04 交互創新體驗 基于對社會發展的研究及對行業未來發展可能性的探索,我們有理由相信“交互”將成為未來溝通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對當下的主力消費群體而言,他們在線下消費場景中更青睞的是有代入感、互動性強的消費體驗。因此,未來新型商業空間的關鍵點在于通過整體氛圍的營造和設計創新,用全新的交互體驗觸達用戶心智,在品牌與用戶間建立一種深層次鏈接。 此外,隨著科技進步及人類認知水平的迭代,“元宇宙”的概念快速崛起,未來類似于“元宇宙”的全新社會形態和生存方式將成為可能,它不僅是技術能力的表現,更是互聯網時代與現實世界高度互融的創新交互體驗,勢必在更大程度上影響未來的空間設計。 當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在城市的生長過程中,設計應發揮出更大的能量,賦能城市,賦能生活,賦能未來。對我們每個從業者來說,只有立足當下,腳踏實地,用心面對每一個設計項目,才能擁抱更光明的未來。
——摘自《室內中國》序